偏光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0-06-29 11:42 点击次数:

偏光显微镜是用于研究所谓透明与不透明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显微镜,在地质学等理工科业中有重要应用。
一、单折射性与双折射性:
1.单折射体:光线通过某一物质时,如光的性质和进路不因照射方向而改变,这种物质在光学上就具有“各向同性”。例如普通气体、液体以及非结晶性固体;
2.光线通过另一物质时,光的速度、折射率、吸收性和偏振、振幅等因照射方向而有不同,这种物质在光学上则具有“各向异性”,例如晶体、纤维等。
二、光的偏振现象:
光波根据振动的特点,可分为自然光与偏振光。
1.自然光的振动特点是在垂直光波传导轴上具有许多振动面,各平面上振动的振幅分布相同;
2.当自然光经过反射、折射、双折射及吸收等作用,可得到只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光波,这种光波则称为“偏光”或“偏振光”。

三、偏光的产生:
偏光显微镜最重要的部件是偏光装置——起偏器和检偏器。过去两者均为尼科尔(Nicola)棱镜组成,它是由天然的方解石制作而成,但由于受到晶体体积较大的限制,难以取得较大面积的偏振,偏光显微镜则采用人造偏振镜来代替尼科尔梭镜。
四、干涉色
在正交检偏位情况下,用各种不同波长的混合光线为光源观察双折射体,在旋转载物台时,视场中不仅出现最亮的对角位置,而且还会看到颜色。出现颜色的原因,主要是由干涉色而造成。干涉色的分布特点决定于双折射体的种类和它的厚度,是由于相应推迟对不同颜色光的波长的依赖关系,如果被检物体的某个区域的推迟和另一区域的推迟不同,则透过检偏镜光的颜色也就不同。
